Posts

2025小说连载:《七分钟爱情》第一章

Image
    Seven Mins Love 七分钟爱情       Content / 目录   第一部     七分钟爱情 | Seven Minutes Love 第 1 章: 12 月 21 日   第 1 节   第 2 节   第 3 节   第 2 章: 12 月 27 日   第 1 节   第 2 节   第 3 节 第 3 章: 12 月 28 日   第 1 节   第 2 节   第 3 节 第二部      贝格维亚的圣诞午餐 | Lunch at Belgravia 第 4 章: 1 月 12 日   第 1 节   第 2 节   第 3 节    第 5 章: 1 月 19 日   第 1 节   第 2 节   第 3 节    第 6 章: 2 月 28 日   第 1 节   第 2 节   第 3 节          第三部     新年快乐 | Happy New Year 第 7 章: 1 月 1   日   第 1 节   第 2 节   第 3 节    第 8 章: 3 月 14 日   第 1 节   第 2 节   第 3 节 第 9 章: 3 月 18 日   第 1 节   第 2 节   第 3 节   第四部       黑客帝国 | Matrix In Love 第 10 章: 3 月 26 日   第 1 节   第 2 节   第 3 节   ...

Why Did Han Kang Win the Nobel Prize? (translated from my Chinese essay)

    Why Did Han Kang Win the Nobel Prize?   Yilin Zhong   Ever since Amazon discontinued the Kindle eBook service in China, I’ve been unable to access Chinese books published locally or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To date, I've only read two short stories by Han Kang: " The Plant Wife " which she wrote at 27 and later expanded into the Booker Prize-winning novel " The Vegetarian ", and " Middle Voices " published in 2023 in The New Yorker . The reason I’m writing this article, despite having read only these two stories, is that since the announcement of her award, I've seen various discussions and literary reviews in major Chinese media that feel rather off-topic. I want to clarify that while the focus of much of the media is on "The Vegetarian", which earned Han Kang international acclaim, it is not the work that won her the Nobel Prize. Instead, it was her 2014 novel "Human Acts" (translated in Chinese as " 少年来了 ...

韩江为什么获诺奖?

Image
  韩江为什么获诺奖   钟宜霖 自从亚马逊取消了 Kindle 电子书,我就无法再看到国内出版的中文书和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看过韩江的两个短篇小说:她刚出道不久写的《植物妻子》,也就是后来她拓展写成让她获得国际布克奖的长篇小说《吃素者》的前身;以及韩江 2023 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中间态》。 我之所以在只看过她两篇小说的情况下还要写这篇文章,纯粹是因为自从她获奖的消息公布以来,我所看到的国内的各大媒体发表的各种旧年的讨论和最新的文艺评论,给我感觉都有点牛头不对马嘴。首先我想要说明的是,现在国内媒体普遍热议的都是让韩江获得国际布克奖而赢得国际声誉的《吃素者》,但让韩江获斩获诺奖的并不是《吃素者》(国内翻译成《素食主义者》,寓意立刻天壤之别,拉低了无数维度),而是她 2014 年出版的写韩国 1980 年大屠杀的小说《人类行为》(国内翻译成《少年来了》)——这个书名国内的翻译就更离谱了。如果说把吃素的人翻译成素食主义还只是没有理解韩江这部小说真正的主题(这点我后面会谈到),而把《人类行为》( Human Acts )翻译为《少年来了》就已经完全不是误读和曲解的问题了,而是对一部纯文学作品毁灭性的商业化降维。类似于把《南京大屠杀》翻译成《少年来了》。 言归正传,《吃素者》是韩江 2003 年完成的作品,也就是她 33 岁时写的早期作品, 2007 年在韩国出版。这部小说在 2015 年由英国译者黛博拉翻译并出版后,立刻惊艳了整个英语文学界,并让她打败了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和大江健三郎,以及当年风靡世界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失踪的孩子》,赢得了 2016 年的布克奖,成为国际布克奖首位获奖的亚洲作家。当时有英国媒体对此大惑不解,颇有微词地说怎么评委会绕过这么多诺奖名家,把国际布克奖这么重要的文学奖颁给了一个毫无名气的新人。在 2024 年 10 月 10 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韩江获奖后,当年布克奖的评委立刻跑出来说,当年媒体指责我们怎么会(看走了眼)把布克奖颁给一个岌岌无名的新人,现在呢? 国内有媒体说,韩江从 2014 年出版《吃素者》, 2016 年获得国际布克奖,再到 202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共只用了十年时间。怎么说呢,首先这种用年头来计算文学成就的方式本来就是匪夷所思,你怎么...

梦境记录:《两个陌生人》

    《两个陌生人》     这是一个白日梦。我在清早 7 点醒来,看了一眼手机后就继续睡觉了。然后在早上 7 点到 10 点之间进入了一个梦。 我梦见自己正睡在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小镇的某个公寓的床上。我知道这是我居住的地方,虽然公寓很小,应该是个 studio ,因为我睡着的床就正对着公寓的大门。我醒来的时候门开着,对面公寓的大门也开着,所以我能够看到住在我对面的邻居,是一个欧洲男人,四十多岁的年纪。我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也不记得我是不是认识他,只记得他住在我对面的公寓里,而在我醒来的这一刻,我们俩的公寓房门都敞开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热的关系,还是因为房间太小,所以我们的公寓都开着门,可以互相看见彼此的房间。 我看到对面那个高瘦的男人正在伏案写着什么东西。他穿着一件淡灰蓝色的衬衫,休闲的款式,灰色的长裤。他没有抽烟,只是在我房门正对着的书桌那里写着什么。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只有纸和笔的写字。 我不确定他是否知道我正在睡觉,或者已经醒来。在他写完那些字以后,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开始往门外的过道走来,我知道他会看到我正躺在床上,但是很显然他没有看到,因为他的注意力是走向我房门的另一侧。在我看不到的走廊的另一侧,我听到一个女人高跟鞋的声音,由远而近,从楼下到楼上。然后我听到他们俩互相问候,再然后我看到他带着那个窈窕的女人进入他的房间,他关上了门。 我这才明白对面的男人刚才之所以开着门,是为了迎接这个女人的到来,可以听到她上楼的声音。 我继续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想休息一会儿再起床。结果没过几分钟,对面公寓里的男人和女人好像发生了什么争执,两个人在屋里吵了起来,把我彻底地吵醒了。即使隔着门我也能听到女人争吵的声音,男人的声音要低一些。完全听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些什么,只能听到是在争吵。再然后,很快地,女人夺门而出,气冲冲地走了,高跟鞋急促地响在楼道和下楼的楼梯上,直至消失。 男人过了一会儿才走了出来。估计是他等到女人彻底走远了,才打算出来把门关上。但他在关门的瞬间却看到了我。很抱歉,我在偷窥,而在这一刻,还被他发现了。 我略有些尴尬地对他笑了一下,算是赔礼。他却并没有介意,反而向我开着的房门走了过来,并且微笑着当着我的面,象征性地敲了敲我开着的房门。 “ 请进, ” 我说, “ 不好意思,我...

512记忆

看到朋友发的汶川地震回顾贴,512那年我刚好回国奔丧,5月12日上午刚下飞机到家,然后和我妈下楼到马路对面的川菜馆吃午饭,突然听到一个四川妹子(服务员)跑出来对她的同事喊:“四川地震了!” 我莫名其妙,只当是小事,回家看了电视新闻后才知道是大事。  然后我继续在北京办理父亲的后事,去殡仪馆取出骨灰盒后,订票和我妈回父亲的老家四川资中,打算把我爸土葬在农村山地我祖父和曾祖父的墓地附近。那一片山头都埋着钟姓族谱的锺家人。我妈把我爸的骨灰盒放在一个双肩背包里,背着,我拖着我们俩的行李箱,下飞机后又转火车再转汽车到了镇上。我二叔到汽车站来接我们,一见面就问:“大哥呢?”我妈示意在汽车座上的双肩背包,我二叔一把拎起来就背到了肩上。  再然后就先住在二叔家计划土葬的丧事和葬礼。各种祖辈的习俗,忙得我晕头转向。几天后全家人浩浩荡荡地十几个叔伯舅妈一起包车带着我爸的骨灰到达锺家的祖辈墓地,我又请来当地的风水先生找了坟地,给北京一个我认识的风水师傅打电话确认了穴的位置,这才请当地的几个壮汉扛起锄头来挖了地。 纯属机缘巧合,或者说缘分,我选的墓地位置旁边就有一个千年古墓,据说是唐代的墓,早已经被人盗过,里面现在已是空墓。但听当地的村民说起那个唐朝的古墓被盗时的只言片语,我才突然明白了金锁玉关这门堪舆术的真正含义。因为后来我上网搜了无数金锁玉关的资料,居然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这门风水术为什么要取名为金锁玉关。所以我断定真正的金锁玉关早已失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安葬完父亲后,我妈自己回了北京,我因为知道地震,特意留下来想去支援灾区,做志愿者。当时我在伦敦的工作是在UCL伦敦大学学院(英国排名前五的名校)做系秘,突然坐着中巴车一路颠簸无数沙尘地空降到大地震之后的汶川,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时空旅行。 到汶川以后就先去做志愿者登记,工作人员问我想做什么,我说什么都可以,哪里缺人我就去哪儿。那天刚好有农民说缺人摘木耳,可能工作人员觉得这种农活比较适合我这种女生,就把我发配过去了那个小村,我跟其他几个志愿者一起上车,继续在泥土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才终于到达了木耳地,在那里十几个人一起吃住干活,忙了几天。   给震区的农民做义工帮忙收完木耳,农民为了感谢我们,临走前还做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请我们吃。里面有鱼有肉。考虑到人家都是受灾农民...

投稿的故事

Image
  昨天看到有个英国作家朋友说,她正在努力地改稿,因为她的出版经纪公司里有个大咖,改得不好可以直接毙掉签约作家的稿子。看得直接把我吓到了。所以在英国都已经签约了的作家,书稿还会被编辑毙掉吗?还是作家必须要按照这个大牌编辑的要求修改才能通过? ​ 我没有在英国出版过书,完全不知道欧美的出版规则。但是我在中国出版处女作的时候,当时我 16 岁,把手写的书稿放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的桌子上就走了,因为当天值班的编辑不在。后来编辑连夜读完我的手稿,立刻打电话给我妈(那时还没有手机,给出版社留的是我妈上班的办公电话),要跟我见面。于是我跟我妈去出版社见责编和编辑部主任,她们俩跟我说了一车话(我一句话都没说)以后,就直接跟我说要我签出版合同了。当时我就是个高三的学生,正在被即将来临的高考吓得半死,屁都不懂,除了写小说啥都不知道,莫名其妙地就签约了。而且整部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一个字都没让我改,最后出版出来的书几乎跟我交去的手稿完全一样,编辑唯一修改的地方就是删去了小说中 “我” 和哥哥的一段对话。 ​ 我的意思是,如果当年 16 岁的我碰到哪个牛皮哄哄的大咖编辑,签完出版合同以后还要求我必须这改那改的,我可以 100% 地确定,我这部小说是绝对不可能出版的了。因为当时的我根本受不了这种折腾。相反,当年出版我处女作的那两位女编辑,恰恰是在见到我的时候对当时还只是个高中生的我一顿猛夸。责编说她是一口气看完的,编辑部主任则大大地表扬了我那个小说的中心思想(也就是现在说的三观),两人都是对我各种的鼓励,才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中学生得以出版了这部我在高考几个月前每天晚上在宿舍熄灯后点着蜡烛写出来的长篇小说。 ​ 我去年的英国前男友(一个物理博士)在听说我高中就在中国发表并出版了小说以后,曾经义愤填膺地批评英国的文化系统,说在英国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少年作家,因为英国都根本没有鼓励小孩写作的这些机构和渠道,等等。听得我一头雾水。所以我并不是想拍国内出版社和少儿杂志的马屁,而是,看到在英国已经成名的成年人作家都要被经纪人和出版社这么折腾,我才感到自己当年真是太幸运了。或者说,至少在当时,三十年前的中国,对中学生小作者们的培养环境,真是绝无仅有地得天独厚。那时候的中国几乎全民崇尚作家和写作,对作家的培养更是从小就有各种《儿童文学》、《少年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