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ssion / 认罪(A Theater review or Non-fiction)


钟宜霖




昨晚在伦敦西区的品特剧院看了最新上演的《Consent》(《允许》)。这个戏简直太赞了,是我近两年来在伦敦看到的不可多得的原创佳作。剧作家Nina Raine是一个很年轻的女导演,1975年出生,今年才43岁。妮娜的父亲是个诗人,她本人则毕业于牛津大学文学系,平时她除了写戏,主要的工作是做话剧导演。《允许》是她创作的第四部戏,所以算不上高产,但是,就是太赞了。我没法详细夸她的戏哪里好,因为几乎哪里都好。如此有才华的女导演绝对前途无量,难怪剧院的门口整个招牌就是泰晤士报给这个戏评的五星剧评,称之为“现代经典之作”,绝非夸张。



这位英国女剧作家的的剧本虽然不多,但每个戏都是精品,戏写得是真好。网上关于她的资料非常少,而且我昨天纯粹是因为误打误撞跑来看这个戏的,因为有朋友退票才临时去看。《允许》这个戏的故事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有两对夫妻和一对情侣,六个人都是好朋友,然后他们三对都先后有了外遇。简单说故事就是这样。

就是这么一个再稀松平常不过的故事,甚至看上去都有些老套,毫无新梗,然而,就是这个巨大的然而。正因为故事本身平淡无奇,所以才更加彰显出这位青年女剧作家高明的手法和她卓越的编剧能力。她竟然能把这么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再平常没有的故事讲得如此扣人心弦,在剧院里的一分一秒,剧中人和观众的情绪都持续紧绷着,半点都无法放松。这才是她最难得的地方。

而且,这个戏讲的是一个当下的故事,整个戏的结构方式和表演形式也都非常地现代,然而却又很Classic,属于非常地道和经典的戏剧表现手法。怎么说呢,这是一种很微妙的组合,也非常地精妙。所以《泰晤士报》对它的评价非常准确,因为它的确就是:A modern classic(现代经典)。

在整个戏幕前休息前的前半场,我和所有的观众一样,几乎是被剧情吸引得大气都不敢喘的那种紧张。前半场的戏完全不输大家。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时间被耽误(下面我会解释)的问题,下半场从一开场就显得有些仓促,演员们的表演也完全没有了上半场时的那种沉稳和恰到好处的火候的拿捏,变得开始激烈起来。我不是说在戏剧冲突进行到高潮时演员的表演不应该激烈,而是,这种所谓的激烈反而在戏剧效果上,大大地削弱了故事进展到这里本身的戏剧性。

我不知道自己说清楚了没有,简单来说就是,戏剧冲突并不一定需要用两个人大喊大叫地吵架才能够表现得出来,相反,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人物内心剧烈的冲突如果能够以收敛和安静的方式表现出来,很可能更胜一筹。当然,这个问题只是导演的问题,与剧本无关。但我不太能够理解,以导演导出来上半场这样的功力,怎么到了下半场反而变得毫无节制起来了呢?

另外全剧的结尾也让我觉得有些不可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基于观众的理解,而是基于一个作家的理解,就是我无法理解全剧为什么到了最后会搞成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我看到的前面三个小时的剧情来看,我不认为编剧写到最后会写出来这样俗气的一个败笔。我相信以这位剧作家的水准,结尾就算不是如同现实般惨痛的一个sad ending,至少也会是一个模棱两可达开放式结尾,让观众自己去想象,而无论如何都不太可能是现在的这种大团圆。以我的推测,这个结尾所展现的应该不会是编剧的本意,而应该是导演自己的意图吧。



讲到这里,请允许我最后讲述一段昨晚在剧院里发生的小小的插曲。说来有趣,这个戏一开场就是两对夫妇在客厅里闲聊,其中一对夫妇告辞离开后,作为主人的这对夫妇就聊到刚走的那一对,妻子凭她作为女人的直觉和第六感,意识到那对夫妇的丈夫有了外遇,而那位妻子也已经有所察觉。这场戏非常短,而且很快就过去了,但是给观众的印象却很深刻。算是整个戏的一个契子。

第二场戏则是一段与故事主线毫不相干的一场律师和一位声称自己被强奸(但对方却说她是自愿)的女性在出庭前的对话。律师要求这位作为受害人和原告即将在法庭上出席的女性详细阅读她当时报警时的警方记录,而这个女人却仍然只是神经质地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自己被强奸的经过。于是律师告戒她说,她不应该告诉他这些话,而应该赶紧再好好看一遍警方的笔录。

再下一场,就是六个剧中主人公的群戏,两对夫妇和一对尚未成为恋人的男女(男人就是刚才和受害人谈话的那位年轻律师,女人则是一个不成功的演员)在主人夫妇家的客厅里喝酒聊天。这次聚会的主题本来是两对已婚的夫妇想要促成这个律师和女演员成为情侣,然而女方却似乎对男方并不是很感兴趣,她甚至在律师告辞离开后直接告诉他们:“我对他没感觉。”

剧情进展到这里,一切似乎都很简单,也很平淡,然而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观众却发现了这开场几场戏当中其实并不那么简单的内幕,或者说隐情,那就是:事实上,不仅第一场中的客人夫妇有了外遇,就连自以为恩爱的主人夫妇的丈夫,其实也有了外遇。而这个外遇的对象,很可能就是这个大家都想把她介绍给律师的女演员。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剧中人物们的暗示,和观众们自己的心领神会,却并没有任何台词明确地点出来(所以我说这个剧作家高明得厉害,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了吧?),而且,整个戏到这里仅仅刚刚开始。

但是,接下来,一场无比戏剧化的情景发生了:就在舞台上的剧情进行到第四场,也就是女受害人开始在法庭上和被告的律师当场对峙的时候,两个人唇枪舌剑地刚开始说了没两句,舞台下前排观众席上突然有人叫了起来。此时台上的两个演员仍然还在继续着法庭的对话,直到观众席上好几个人都站了起来,大声对台上说:“停!停下来!”

这时整个剧场里的人都惊住了。和所有其他在场的观众一样,我和我邻座的英国女人都以为这是一场戏中戏,那就是,就好像很多现代戏剧里表演过的,有剧中人被安排在观众的座位上,然后协助舞台上的演员一起完成某一场戏的演出。

我和周围的观众们一样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一时间大家都有些糊涂了,不知道这到底是一出话剧导演刻意安排的戏中戏,还是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在我们都正在茫然的时候,剧场的灯光突然亮了起来,剧场经理从侧门跑到了那几个叫停的观众身边,这时舞台上的两个演员也已经停止了表演,和我们一样茫然地望着观众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要停?”剧场经理问。

“医生!因为我们要医生!立刻!”观众席上的一个中年男人大声回答说,“赶快叫救护车!”

整个剧场一片哗然,然而,在伦敦西区的剧院里,观众就是如此地有素质,从头到尾,整个剧场安静得就好像大家仍然正在看演出一样,没有一个人说话,也没有一个人挪动自己的位置。

此时舞台的灯光已经熄灭,演员也已经离场,剧院里的灯光大亮,我因为坐在楼上的座位,所以可以完全看到楼下观众席上的一举一动。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分钟的时间里,我清晰地看到一个红头发的女人昏迷在座位上,因为坐在她座位的后面,我看不见她的脸,但我看到她身边的这个男人(应该就是她老公),正站在她身边和邻座的两个观众一起,想办法让她醒过来。

一名观众递给了他一瓶矿泉水,他打开瓶盖,试图喂她喝水。

过了大约几秒钟,不知道怎么搞的,那个昏迷的女人似乎醒了过来,她抬起头来,稍微调整了一下她坐着的身体。

“她动了。”我身边的英国女人这时候说。我明白她的意思是,既然她已经动了,就说明她活过来了,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了。

我点了点头,同时对她说:“我刚才一直都以为那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身体不好所以突然昏迷了,现在她动了一下,我才发现她根本不老,好像就是一个中年女人而已。”

我的言外之意是,如果是个七老八十的老太太看戏的时候突然昏倒,那还属于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老太太身体不好;但现在昏倒的居然是一个中年人,看上去也就是四五十岁的年纪,这么健康的年龄居然会在坐着看戏而且没有任何危险动作的情况下突然昏迷,这种情况,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

我先继续描述剧院里当时的情景。在红发女人醒过来以后,她老公关切地询问了她几句,然后她似乎慢慢地缓了过来,这时剧场的经理再次从外面走了进来,可能是通知他们救护车已经到达。然后红发女人居然自己站了起来,和她老公一起走出观众席,然后两人一起在剧院服务生的护送下离开了。

在他们离开剧场以后,那一排的观众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整个剧场的观众们这才放下心来,松了口气。

紧接着,由于刚才正在进行的表演被突然打断,这时一个剧场的工作人员走到台上,对所有的观众们说:“由于突发意外,刚才的演出中断了,请大家稍微再等一下,大约两分钟以后,我们会继续刚才的演出,谢谢大家。”

一切似乎都圆满解决了。和其他人一样,我这才松口气,开始耐心等待刚才那么紧张的剧情的重新上演。然而在等待戏恢复演出的这两分钟的时间里,我不禁和身边的那个英国女人聊起了我自己(做为一个小说家)的想法。

“我还以为昏倒的是一个老太太呢,”我再次重复着自己的疑惑,“没想到她也就四五十岁,而且刚才她还自己起身走出去了,看上去没什么事儿。”

英国女人点头说:“希望她没事吧。”

“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晕倒,”我继续着自己的分析,或者说,假想,“你想啊,我们都是坐在这里看戏,又不是在做什么剧烈运动。只是坐在这里,连动都没动,怎么就会突然昏迷了呢?”

当然了,从医学常识上来书,这种突然的昏迷无非就这几种:要么是心脏病,要么是中风,或者是低血糖突然昏倒。然而从她刚才没有经过任何急救措施自己就醒了来看,不可能是心脏病也不可能是低血糖,只有中风还有点可能,但以她这样的年龄,发生中风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所以,身为小说家的我不禁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大胆地继续推测了下去: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而昏迷的话,那还能是因为什么呢?

——那就只有另一种最大的可能性了,就是,不是因为身体上的原因,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情绪失控造成的,突然昏迷。

然而在这一刻,她既没有和别人吵架,也没有突然收到任何消息或者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怎么就能在好好地坐在剧场里看戏的瞬间就突然情绪失控,或者说精神崩溃,突然就昏死过去了?

她和老公两人都坐在整个剧院票价最昂贵的前几排正中的座位上,而且从她老公的衣着来看也不是普通人,就算不是有钱人或者上层阶级,也至少是中产阶级里的富裕家庭。夫妻俩在星期二的晚上七点半来看这出伦敦西区上演的新戏,说明他们不仅有钱,而且还是有一定品味和文化修养的。换句话说,即使他们不是出身贵族,好歹也是接近那个贵族圈子里的人,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艺术品味和爱好。

而大家不妨回忆一下,在这位观众妻子昏倒之前,剧院的舞台上正在上演着什么?

没错,是剧中六个主角的客厅聚会,在表面看似是大家在撮合那个律师和女演员的相亲的背后,实际上却是这两对已婚的夫妇每个人都各自心怀鬼胎:一个是正在有外遇不敢让老婆发现,一个则是已经从手机短信里发现了老公有外遇但尚且在装作不知道;而故事主角的另一对夫妇则更加有意思了,在剧情发展到这里的时候,一个是曾经有外遇并且自以为老婆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一个则是本来自以为自己身在一个无比幸福的婚姻里,虽然一眼看破了另外那对夫妇有外遇,但却从来没想到过,自己的老公居然也曾经有过外遇。而后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在给律师介绍女朋友的这天晚上,她才第一次发现了自己老公和这个女演员或许,有那么一点过去的蛛丝马迹。

这样的时刻,对于剧中的这位家庭主妇来讲,无异于晴天霹雳,触目惊心得难以置信吧?仿佛她整个的人生都在这瞬间彻底坍塌了。

——没错,而对于这位处在观众席上的观众妻子来说,这一幕,对她来说,也是如此。

所以,台上的妻子没有昏倒,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这位观众的妻子,却昏倒了。

剩下的内容,请各位自行脑补。

*  *  *

这本来是一篇剧评,却因为这一场连编剧和导演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演出中的意外,而被我写成了一篇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不是剧评,也不是小说,更不是随笔……想来想去,只能算是一篇再现实主义没有的记录了吧。

最后再说一句,以上所有的内容都全部属实,并无虚构,所以,这或许也可以算作是戏剧舞台与现实世界互相交织纠缠而产生的一篇:“非虚构”了。




2018.6.20.伦敦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投稿的故事

李文亮的生死线 (The Conspiracy Reasoning of Dr. Li Wenliang's Death)

斯年斯日 (202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