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奈保尔》 About Naipaul
昨天朋友圈完全被奈保尔刷屏了,无数篇关于奈保尔的访谈或者报道都被各大媒体公众号挖掘了出来,而且几乎全都是万字长文。我刚从柏林回到伦敦一天,忙得焦头烂额,甚至连专心看完一篇文章的时间都没有。到今天才特意花了一个晚上细读那些访谈,到现在才终于看完。
三联界面南周等大牌媒体都发了不少采访或者翻译的访谈,但最终我看完,觉得最好或者说最有深度的居然是一个小公众号发的2001年奈保尔接受英国《文学评论》采访的一篇访谈,中文版2002年首发于《世界文学》。提问的人很有水平,奈保尔的回答也就更加地深了下去,无数真知灼见悉数呈现。这篇采访的文学价值甚至远远超过了《巴黎评论》和《纽约书评》的访谈,推荐观看(我楼下的微博有全文转发)。所以即使是同样的一个作家,不同水平的访问者也会引导出他完全不同的深度来。
说完这些突然同时出现铺天盖地的媒体文章,现在说一说我个人对奈保尔的看法。三个月前我有幸在伦敦见到了英国最好的先锋(前卫)小说家汤姆麦卡锡,当他问我都喜欢哪些作家的时候,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说:“现在还活着的英国作家里,可能除了你,我最想见到的就是奈保尔了。”然后我又笑说:“不过他是出了名的臭脾气,估计即使我见到了他,他也不会理我的。”麦卡锡当时就赞同我说,他也很喜欢奈保尔,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也就是那本在国内征服了无数中国作家的奈保尔的处女作:《米格尔大街》。
我以前在我书的后记里说过,看完奈保尔的《幽暗国度》,我立刻一口气写完了《伦敦爱情故事》。看完《米格尔大街》,我立刻写完了《唐人街》。所以大家可以想象,我对这个作家是有多么地喜爱甚至偏爱,可以称之为精神导师或者说灵感大师的那种。我没法几句话简单地说清楚,为什么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带给我触电般的灵感,启发我自己的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但他的作品绝对是大师手笔,至少从我个人看来确证无疑。
但奈保尔这个人脾气古怪,恃才放旷,经常大嘴巴得罪人,所以英美不少媒体都对他印象或者说评价不佳,经常报道他的负面新闻,甚至道德审判。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去世的当天,在8月11日晚上7:05英国BBC的电台直播节目里,第一时间插播奈保尔去世这样的突发新闻时,主持人接通了某英国文学评论家的电话。在谈论了一番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后,主持人居然在这个时候还不忘了重提旧事,问评论家如何看待他精神虐待前妻的事情,搞得人家评论家都不得不说:“现在他刚刚去世,我实在不想谈论这些。”——竟然连BBC都是如此,这得是有多大的仇啊哈哈哈,可见媒体对他的成见有多么地深了吧?
还有我想再提一句的是,很多人对奈保尔的政治观点持反对意见,主要是因为他写的印度三部曲以及非洲的那些游记,得罪了一大批欧美的左派学者。甚至连萨义德这样的著名学者都大肆批评他,说他书里所写的内容是对伊斯兰教的无理指责,认为他是在丑化伊斯兰教,等等。还有很多人认为他是欧洲中心论的政治正确者,背叛了他的(黑人)出身,殊不知在欧美的今日,黑人至上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好吗?所以说奈保尔真是可怜,不知道莫名其妙地背了多少黑锅,怎么没人去指责奥巴马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呢?好在,奈保尔本人对这些都毫无所谓,他甚至可以随口直批某些媒体的文学编辑“愚蠢”,笑死我了。真不愧是奈保尔,永远的臭脾气,大嘴巴。
可惜的是,奈保尔活着的时候被媒体大肆抹黑,死了都不被这些人放过。今天看到一篇国内某著名读书节目主持人做奈保尔的音频节目,也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是他自己写的,还是只是他朗读出来的。总之写这篇文章的人和BBC那些媒体的记者主持人犯了同样的通病,就是用一个作家的私人生活或者说人品去评判甚至攻击作家本人和他的作品。怎么说呢,除了无知(或许更多的是自以为是),我对这些评判已经完全无话可说了。因为大家根本就是鸡在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可以沟通和交流的层面上。其实这种媒体的审判就跟当年莫言得奖后被无数媒体攻击一样,一模一样。都是一样完全地不可理喻,鸡同鸭讲。不过奈保尔比莫言更可怜的地方在于死人没法说话。所以现在他去世了,这些人就可以随口骂他“恶棍”。呵。呵。
奈保尔的种种传奇是一两句话说不完的,我也只能简单地说这些了。最后我想说的是,文学是不朽的。奈保尔生前的很多书都是在出版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被读者认可的;他还不止一次地抱怨他的处女作《米格尔大街》等了四年才出版,这段经历还对他初学写作时的自信心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等等。所以我希望,奈保尔在朋友圈的刷屏不要仅仅出现在8月12日这一天,我希望以后他可以经常回到媒体公众号和读者们的视线里,以各种形式的文字和解读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传阅他用宝贵的生命所写下的那些如钻石般恒久远的传世经典。
祝愿文学大师奈保尔,在另一个世界里安静地微笑着,睡去,好好休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世间再无奈保尔。
钟宜霖
2018.8.13. 伦敦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