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剧评之:《故事》(Stories by Nina Raine)



昨天晚上看了英国女剧作家Nina Raine 写的新戏:《Stories》(《故事》)。这位剧作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女剧作家,跟我年龄差不多,但真是写话剧的天才。半年前我曾经在伦敦西区的品特剧院看过她编剧的《Consent》(《允许》),当时就非常惊艳。她的作品就好像一把犀利的刀,血淋淋地直接插进剧中人物的心里,也直接插进我们残酷的日常生活。所以在那天晚上的演出现场,甚至有现场观众在演出中间晕了过去。虽然Nina出生于1975年,现在才43岁,但她完全是属于天生就有戏剧天赋的那种作家,一出手就知道所有的戏点在哪儿,已经写过很多在专业戏剧界倍受好评的原创话剧。她在《Consent》中所展现出来的戏剧技巧非常娴熟,知道怎么去不动声色地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情境里展现最残酷的内心涌动。从始至终,在看那个戏的时候,观众的心都被剧中人物抓得紧紧的,就好象完全是自己在身临其境一样。

《Stories》是她刚刚推出的新戏,写的是一个大龄单身女性想当单亲妈妈却困难重重的故事,这次Nina同时出任了这个戏的编剧和导演,所以我非常期待。这个戏在英国国家剧院上演。英国国家剧院是由政府出资支持的,一般在这里上演的都是非商业化(也就是不可能赚钱的小众)艺术剧目,或者是传统的世界经典名剧(莎剧除外,因为莎剧有专门演出莎剧的环球剧场),这里的戏不求票房,更多的是为了供戏剧界的专业人士欣赏和交流,也属于给有才华的青年剧作家展现新剧的一个舞台。所以《故事》在这个剧院上演,本身就说明了这个戏的定位:非商业,小众。入场前我看戏单上的介绍,说这个剧本已经获得了英国的一个剧本奖。所以估计是作为获奖剧本,才有了投资得以排练和正式公演。既然是得奖的剧本,之前我又看过她的戏,知道她的水准如何,所以我的预期也就自然水涨船高。



进入位于伦敦南岸的Dorfman剧场,坐在观众席上在等待开演时我看了下剧情简介,说这个戏讲的是一个39岁的单身女人,在和男友打算去做人工授精的前夜被分手,于是她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寻找捐精对象的经历。怎么说呢,作为一个半专业人士,一看这个故事梗概我就知道这个戏太难写了。非常难写,因为这种故事可能发生的戏剧冲突非常有限。所以看到这个介绍以后,我反而在心里开始打鼓,就算这个女剧作家是个优秀的编剧,她怎么样才能把这个看上去完全没戏的普通故事给编成一个两个半小时的戏,我是真的完全想不出来。

好在,演出开始半个小时以后,她就已经给了观众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剧情非常抓人,而且几乎是一开场就已经把观众们的心给抓住了。

不得不说,高手就是高手,天赋就是天赋啊。

《故事》使用了一个倒叙的开场。开场的第一场戏就是这个剧实际上的大结局:39岁的单身女子安娜来到一个男人的家里,然后给了他一个小瓶子。两人进行了一次颇为尴尬而又简短的对话,关于他们今天在这里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他去洗手间自慰把精子装在瓶子里,她再去他的卧室用针管射入自己的体内。然后男人拿着小瓶子进入卫生间,灯灭。

第二场戏仍然是倒叙(虽然观众此时还不可能明白这一点),灯亮的时候,是安娜在父母的家里,她正在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在网上寻找着捐精机构的官方网站上精子库里捐精人的信息,想挑选一个最合适的精子。在看似可笑的选择过程和关于捐精人的各种信息的讨论中,观众得以知道,安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和男朋友分手了。

从第三场戏开始,剧情才真正地开始了,并且开始进入了时间顺叙的情境里。因为第三场戏,就是闪回到安娜和当时的男朋友,一个比她小10岁的妈宝男,在要去做人工授精的前一个晚上争论此事并最终因此分手。妈宝男突然在这个时候反悔,说他拿不定主意,他非常爱她,他们已经同居了两年,但他仍然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想跟她要一个孩子。他说他还没有想好。安娜的反应当然是非常震惊甚至无法接受的,但是为了第二天定好的人工授精,她仍然在竭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试图安抚和说服这个28岁的男人同意明天按计划去医院跟她做人工授精。然而最后,她失败了。男友说,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到,我非常非常地爱你,但我做不到。

第四场戏是十天以后,已经分手的安娜和前男友再次见面。安娜问他现状如何,前男友说他很好,他搬回去跟他妈妈住了,而且他和妈妈一起办了银行的按揭贷款,等等。安娜于是问,那关于我们呢?妈宝男说:我(关于和你分手)的决定并没有做错(I don't think my decision is wrong)。安娜伤心欲绝,但无论她再怎么跟他说,他都仍然坚持,并且都只说这一句:我的决定并没有错。毫无疑问,这句话一定是他妈妈教他的。

从第五场戏开始,安娜就真正开始了在现实生活的朋友圈子里寻找愿意为她的孩子捐献精子的男人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过各式各样的男人,跟他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对话,但最终的结果都毫无意外地都完全一样,那就是一个字:No。不,不行。

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了安娜和她年轻时的一个闺蜜的小女儿的谈话。在和前男友分手以后,安娜临时寄住在已婚的闺蜜家里,和她七八岁的小女儿住在同一个房间,每天晚上,她都会像妈妈一样,给这个小姑娘讲睡前故事。有一天晚上,当小姑娘问她是怎么认识她妈妈的时候,安娜回忆说,当时她们俩都刚刚来到伦敦,一起合租了一个房间,房东是一个俄国老太太,叫娜塔莎。然后她说,娜塔莎无儿无女,一个人住在那栋大房子里,把楼上的阁楼出租给了她们两个当时都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后来,闺蜜有了男朋友,也就是小姑娘现在的爸爸,于是闺蜜搬了出去,只剩下安娜和房东老太太。然后安娜回忆说,再后来,有一天老太太突然病倒了,被送去了医院,但是她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于是安娜每天都去医院看望她。再然后,老太太最后在医院去世了。安娜说,她不想死,可她就那么死了,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地孤独地死了,“因为她没有孩子。”

这场戏虽然很短,是一个只有几分钟的过场,但观众看到这里,就都会明白: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她失去了男朋友,但仍然如此毅然决然地非要自己生一个小孩的缘故了。因为她亲眼看到了那位可怜的孤老太太临终前的情形。“因为她没有孩子。”

此后安娜和不同的男人见面,周旋,只是为了说服他们其中的一个可以答应为她的孩子捐献精子。然而,这个过程却是如此地困难,甚至让她不得不卑微地去恳求这些认识或者不认识的男人们。在观众牵肠挂肚地陪着这个绝望的女人经历了这一幕幕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之后,上半场结束了。




在幕间休息,全场灯光大亮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开始排队往场外走。我也一样。我不知道其他人的原因,但对我这个并没有打算去上卫生间的观众来说,之所以我一定要走出去,只是为了透一口气。

因为一个小时的戏看下来,这心情,这气氛,实在是太沉重了。沉重到甚至让人觉得难以呼吸。

这就是戏剧的力量吧。虽然舞台上所展现的,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我们每天都会面临也都可以看到的现实生活的场景。然而,这就是高手编剧的厉害,她就是要用这些再平常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让你看到最残酷的东西,虽然那种东西,本来掩藏在现实社会里隐藏最深的地底。这种种的伤痛,本来是所有的人都熟视无睹,并且不愿意去面对,去提到的。就这样被这个43岁的单身女剧作家用刀子挖出来,血淋淋地呈现在了国家剧院的舞台上。

我来到剧院外面的河岸。这里是著名的south bank,伦敦南岸,泰晤士河的河水在迷离的夜色和路灯下波光粼粼地晃动着。在河的对岸,是strand和west end,伦敦西区。在灯火璀璨的城市的深夜里,无论是此刻的我还是剧中的安娜,还是任何人,我们,都从来不曾真正地看到过我们自己。除了,在戏里。

二十分钟的幕间休息时间结束,我和其他观众们一起排队回到剧场里的观众席,继续观望舞台上那个有如现实般的残酷人生。下半场的戏很简单,就是安娜继续寻找着捐精的男人,继续一次次地失败,直到最后她都已经在网上购买了精子库的精子后,却意外地碰到了一个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的画家,痛快得以至于她几乎都不敢相信了。在做这个最后的人工授精的事情之前,安娜特意在网上找到了一个从精子库人工授精生下并且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和他见面并做了一次谈话。她想知道的问题是,这个不知道爸爸是谁的孩子,是否会因此而怨恨为了生下他而去用精子库精子怀孕的他妈妈?

这个孩子,如今已经是一个成年男子,并且已经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说,现在他走在大街上,经常都会看着四周穿梭路过的每一个男人想:他是否可能就是我的爸爸?

这一段台词无疑是非常动人的。不只是那个男人在流泪,安娜也在流泪。而观众的心里,也无疑是非常惨淡的。

更残酷了,是吧?

即使已经找到了愿意捐精的男人,即使也已经购买了精子库的精子,即使她想要怀孕生个孩子,做单亲妈妈的愿望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现实,或者说人生,仍然是如此地残酷。

并且无可避免。

整个戏的最后一幕,又回到了开场时的第一幕,男人兴奋地拿着那只装满了精液的小瓶子从卫生间里跑了出来,对安娜大叫着说:“天哪,我刚才射得太多了!射得到处都是!还好,我希望这些量足够了。”

此时的剧场效果无疑是喜剧性的,然而刚刚被编剧虐了整整两个小时内心的观众们,实在无法笑出来了。

于是,安娜终于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男人自愿捐献的精子,她来到卧室的床上,打算把这些精液用注射器射入自己的体内。舞台上,此时呈现出来了三张同样的床,安娜躺在中间的床上,右边的床上,是那位在医院即将去世的俄国老太太,娜塔莎,左边的床上,则是她每天晚上给她讲故事的闺蜜的小女儿。三个女人,三代人,躺在三张床上,一个即将死去,一个即将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一个就是新的生命。

灯灭。全剧终。


现在你们应该知道我说的没错,这个剧作家是多么地有才华和天赋了吧?

我随着所有的观众再次排队走出剧场。这一刻,来到外面夜风习习的秋天的河岸,经过了刚才两个半小时在剧场里一场有如人生的旅程,我终于明确地知道在这一刻,我回到了眼前风光旖旎的现实世界里。

这是一个好戏,无疑。也难怪她这个剧本可以获奖。除开政治正确和最近闹得很火的女权的种种社会因素以外,这的确是一个编剧手法非常精妙的好戏。

我对《Stories》这个戏的评分是:

剧本:四星(为什么扣了一分,等下我会解释)

导演:三星(没办法,虽然可以看到编剧出身的Nina花了很多心思,但这仍然明显不是她的长项,所以整个剧场的导演效果仍然稀松平常,甚至减低了剧本本来应该可以产生的更好的效果)

演员:三星半(整个演员的演技都很一般,唯一演技值得一赞的只有安娜的父亲,演安娜妈妈的那个女演员也还算过得去,其他安娜和男主角的戏都非常一般,乏善可陈。)

舞台设计:三星(虽然这种简洁的舞台设计对小剧场来说还算不错,但毫无新意也无亮点,也只能算是不好不坏。)

以上都是在夸这个戏的好,剧作家才华横溢,毋庸置疑。下面我简单地谈一下这个剧本为什么达不到五星(虽然就像我前面说的,如此平淡无奇的故事能写出这么好的戏来,她已经写得非常非常好了),差的那一星差在哪里。当然,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先说这个剧倒叙手法的使用,倒叙是一个很常见的手法,这并没什么可奇怪的,但《故事》这个戏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是它在第二场到第四场这三场戏之间,从倒叙到变为顺叙过程,没有给观众一个转换的交代。以至于在第一幕看完以后我都觉得奇怪,还问坐在我旁边的观众:“她不是已经在网上找精子库的精子了吗?怎么又跑去找生活中的朋友问他们愿不愿意捐精了?”我身边的英国女观众回答我说:“我也不知道,不过她这应该是倒叙吧。”我这才松了口气说:“那就好,我还以为我错过了哪句台词呢。”

没错,是倒叙。但问题是如果中间毫无交代地突然从倒叙转换到顺叙,观众自然就都会跟我一样产生这样的困惑和怀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女主为什么突然又不去精子库而去找朋友捐精了)。虽然在看到第二幕将近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明白之前的那一场在网上找精子库的戏是在倒叙,但在此之前毫无交代,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Nina可以说,她使用的就是倒叙的手法,所以只能写成这样,这个问题无法补救。但我不会同意这点,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曾经在品特剧院看过哈罗德-品特写的一个戏,《背叛》。我们都知道品特是英国荒诞剧的领军人物了,但难得的是,他这个戏居然讲了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故事。整个戏的剧情非常简单,就是一男一女两个人,在女人结婚后发生了一段婚外情的故事。

没错,看到这个故事梗概,估计你们和我一样,也觉得这个故事平淡无奇,有什么可出戏的。所以,重点来了,高手就是高手,品特就是品特。为什么说同样的一个故事,同样的一些素材,在普通人手里最多只能写成一个几百字的花边新闻或者撑死了能写出来一个几千字的短篇小说,但在品特这样大师级别的作家手里,就能变成一出精彩无比惊心动魄的戏剧。

我还记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理由是:他用戏剧的手法,强行打开了现实生活里封闭的房间。这句总结真是一针见血,精辟到底。看《背叛》这个戏的时候,我明明白白地就是这种感觉。切身体会到了这种“强行打开”的残酷,让血淋淋的日常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

言归正传,品特的《背叛》采用的也是倒叙手法。然而为什么说品特绝对是大师,是因为在戏剧的技巧和手法上,一切在他手里完全就是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因为,这个戏的故事,起始于男主角在女主角嫁给他最要好的好朋友的婚礼当天,男主在那个时刻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深爱着女主,只是因为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女朋友,所以才一直没有开口。这个故事的结束,是几年以后,在两人已经有了持续多年的婚外情之后,两人最后一次在他们偷偷在外面租的用来约会的公寓里见面,女方提出了分手。

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对吧?然而不简单的地方在于,以上我都是按照故事本来的顺序叙述的,而在《背叛》这个剧本里,开幕的第一场,却是两人在公寓里分手,而整个两个多小时的戏的最后一幕,却结束在女方的婚礼之夜,男主借着酒劲把新娘拖到新郎的卧室里,向她表白:其实他一直都爱着她。

幕落,全剧至此终结。

厉害吧?没错,这就是倒叙。

只不过,在大师品特的笔下,这种倒叙完全就是信手拈来。而且《故事》和《背叛》最大的区别在于:《故事》只有开场的前两场是倒叙,从第三场以后全都回到了顺叙。而《背叛》,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

全,部,倒,叙。

写过戏的人应该能明白这得有多难啊!请各位想想,这是需要有多牛逼的功力和技巧,才能在话剧舞台上做到全程倒叙,还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如此精湛绝伦的戏剧技巧,这绝对是不服不行,你行你上啊。

所以说到底,《故事》里出现的这种导致观众困惑的结构上的纰漏,还是剧作家的技巧不够造成的。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40出头的青年剧作家去跟大师级别的品特相比,我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nothing is impossible。就算是倒叙然后转为顺叙,也是完全可以做到自然过渡,避免让观众产生困惑和歧义的。因为品特在《背叛》里做到的全程倒叙,比这种只有两场倒叙难了不知道多少倍,绝对是值得学习的大师经典。

不过,这种叙述方式过渡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只属于这部戏的一个瑕疵。所以抛开《故事》戏剧结构上的小毛病不言,这个戏真正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主题。

没错,我们都知道这个戏想要讲述的是一个39岁的单身女性想借男人精子生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个戏目前所呈现出来的主题,就是生与死:终身未婚也没有小孩的孤苦老太太的死,和安娜在最后一刻得到梦寐以求的精子,并且期待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但是我想说的是,虽然这个戏写得非常地好,但这个主题有问题,甚至可以说,至少是在这个戏中,不成立。

因为,就像我刚才复述剧情时所提到的,整个戏,都是在讲女主角在和男友分手以后,和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不同的男人周旋,寻找捐精人的过程。没错,我们都看到了这个过程是多么地艰难,想要说服一个男人给你精子去生一个将来和他完全无关的孩子是多么地不容易(或者说不可思议),然而,so what?(那又怎么了?)

你为什么不能从男友跟你分手以后的一开始,就直接去网上的精子库购买精子呢?这样一来,问题不就全部都解决了吗?哪里还需要你在生活中的朋友圈子里一个一个地去问那些男人?甚至有点自取其辱的意思?所以看到这里你们明白了吗,是编剧自己的头脑不够清晰,也可能是关心则乱吧,所以才会写出来这么一个戏,虽然戏写得非常好,也非常动人,但可惜的是,没有主题。

也或者可以说,作家自己本来想要表达某种主题,但她没能够在剧中表达和呈现出来。虽然在我看来,更大的可能性是,她自己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否则她也不可能写出来这个戏。

再退一万步讲,就算跟一下最近女权的风,说这个戏讲的是一个女权的问题,女人想做单亲妈妈,想要男人捐精是多么地困难。但问题是,这件事情跟女权真的有半点关系吗?我们不妨换个方式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设有一个单身男人,他和安娜一样未婚,但想要一个孩子,于是他和安娜一样,开始在他生活的朋友圈子里去问那些单身的女性朋友,问她们是否愿意给他捐献一个卵子,好让他去生一个孩子,结果是不是会完全一样?99%的女性都会对他说No, 甚至大多数被问到的女性可能还会觉得受到了羞辱,对吧?

《故事》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戏,可惜,Nina找了一个错误的切入点,设置了一个无法成立的主题,所以我扣掉一星,给剧本四星。因为无论如何,由于她出色的编剧才华,这个戏,仍然是一个直击当下热点的精彩好戏。




2018.10.19-20.伦敦


South Bank and Embankment. The night river scene is so beautiful, and this is the reason I love living in London. On my way to the theater.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投稿的故事

斯年斯日 (2022年6月15日)

李文亮的生死线 (The Conspiracy Reasoning of Dr. Li Wenliang's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