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为什么获诺奖?

 

韩江为什么获诺奖

 

钟宜霖

自从亚马逊取消了Kindle电子书,我就无法再看到国内出版的中文书和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看过韩江的两个短篇小说:她刚出道不久写的《植物妻子》,也就是后来她拓展写成让她获得国际布克奖的长篇小说《吃素者》的前身;以及韩江2023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中间态》。

我之所以在只看过她两篇小说的情况下还要写这篇文章,纯粹是因为自从她获奖的消息公布以来,我所看到的国内的各大媒体发表的各种旧年的讨论和最新的文艺评论,给我感觉都有点牛头不对马嘴。首先我想要说明的是,现在国内媒体普遍热议的都是让韩江获得国际布克奖而赢得国际声誉的《吃素者》,但让韩江获斩获诺奖的并不是《吃素者》(国内翻译成《素食主义者》,寓意立刻天壤之别,拉低了无数维度),而是她2014年出版的写韩国1980年大屠杀的小说《人类行为》(国内翻译成《少年来了》)——这个书名国内的翻译就更离谱了。如果说把吃素的人翻译成素食主义还只是没有理解韩江这部小说真正的主题(这点我后面会谈到),而把《人类行为》(Human Acts)翻译为《少年来了》就已经完全不是误读和曲解的问题了,而是对一部纯文学作品毁灭性的商业化降维。类似于把《南京大屠杀》翻译成《少年来了》。

言归正传,《吃素者》是韩江2003年完成的作品,也就是她33岁时写的早期作品,2007年在韩国出版。这部小说在2015年由英国译者黛博拉翻译并出版后,立刻惊艳了整个英语文学界,并让她打败了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和大江健三郎,以及当年风靡世界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失踪的孩子》,赢得了2016年的布克奖,成为国际布克奖首位获奖的亚洲作家。当时有英国媒体对此大惑不解,颇有微词地说怎么评委会绕过这么多诺奖名家,把国际布克奖这么重要的文学奖颁给了一个毫无名气的新人。在20241010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韩江获奖后,当年布克奖的评委立刻跑出来说,当年媒体指责我们怎么会(看走了眼)把布克奖颁给一个岌岌无名的新人,现在呢?

国内有媒体说,韩江从2014年出版《吃素者》,2016年获得国际布克奖,再到20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共只用了十年时间。怎么说呢,首先这种用年头来计算文学成就的方式本来就是匪夷所思,你怎么不说曹禺23岁就写了《雷雨》,获得这么高的成就,只用了一年呢?其次,今年53岁的韩江并不是获得诺奖最年轻的作家,美国作家赛珍珠46岁获奖,英国作家吉普林42岁获奖,法国作家加缪44岁获奖,比韩江年轻的获奖者大有人在。一个作家的才华和文学成就绝不是跟国内当官熬年头一样,靠年龄和资历就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很多作家都是英雄出少年,在非常年轻甚至未成年的时候就一鸣惊人,比如德国文豪歌德19岁创作《恋爱情绪》,25岁出版《少年维特的烦恼》。回到韩江,她1970年出生,处女作是1993年发表的五首诗歌,1994年发表短篇小说《红锚》,1995年出版小说集《丽水之恋》,所以她绝对可以算是早年成名的作家。

现在我们先说让她一举成名,(打败了我非常喜欢的帕穆克)获得国际知名度的长篇小说《吃素者》。国内媒体现在各种的讨论和书评都纷纷聚焦在小说的女主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最后把自己变成了植物然后被送进精神病院这样一个非常肤浅的故事的表象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问题(因为我并没有看过这部小说,无论是韩文,英文,还是中文),大家似乎全都忽略了这部小说真正的主题,那就是,女主到底为什么吃素,并一再反复地在小说中说:“我不吃肉”?

虽然我只读过这部长篇小说的前身,韩江1997年发表的短篇《植物妻子》,但我首先要说的是,这是我几年来第一次一口气看完的一篇小说。像我这种自己就是写小说的人,经常一本书或者一篇小说,我看个开头几千字,了解了这个作者的写作手法和风格,后面的故事就完全不用再看了。然而韩江的《植物妻子》却让我一字不落地从头看到了尾。上一次我这么认真地看完一个短篇小说还是五年前的诺奖得主,波兰女作家奥尔加·纳沃雅·托卡尔丘克写的《最丑陋的女人》。再之前是门罗的短篇。这些能让我在完全知道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还能吸引我读下去并且读完之后深受震撼的短篇小说,绝对是小说中精品中的精品。在我看来,在这三位都是绝对一流的女作家中,托卡尔丘克的文字属于绵里藏针,韩江则是字字平淡,却字字惊心,然而最厉害的还是门罗;毕竟她是专攻短篇小说的,所以她笔下的短篇堪称炉火纯青,属于精品中的极品,她是当之无愧的当代短篇大师。当时我看完她的小说就跟国内的编辑说,她一个两万字的短篇,就已经横扫所有在世的女作家了。

韩江的《植物妻子》,也就是后来让她声名大躁的《吃素者》的前身,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男主的妻子身体上突然开始出现淤青的斑块,去医院检查不出任何问题,但她的身体和心理都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从开始吃素到最后不吃饭只喝水,喜欢到阳台上去晒太阳,最后彻底变成了生长在阳台上的一棵植物。这样一个颇为魔幻的故事很多人可能是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的,但如果看到韩江自己描述写作这篇小说的起源,大家也许就可以明白她的构思了。在2007年的一次采访中,韩江说,大学期间,她对李箱(韩国著名诗人)诗集中的一句话念念不忘:“我认为人类应该是植物。”她想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天才会希望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动物人变成植物。

很显然,只有一万字《植物妻子》虽然受到了李箱的启发,但并没有完全展开李箱或者韩江自己对于李箱这句话真正的领悟。所以在《植物妻子》发表以后,韩江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将这个主题彻底扩展开来,用手写而不是打字(因为她的手痛,无法再用键盘打字),写完了十多万字的《吃素者》。虽然我目前只能读到网上免费试读的开头几千字的章节,但我已经可以看到她在拓展这个主题,把短篇发展到长篇的过程中做出了非常精妙的全面布局和架构。毫无疑问,她不仅是一个写小说的天才,更是一个小说技巧上的高手。

抛开长篇小说《吃素者》的三段式叙述和小说结构这些技巧上的手法不谈,这部小说的立意非常重大,因为它的立意跟坊间流行的“素食主义”完全没有半毛钱关系。韩江企图挑战的根本不是吃肉还是吃素的问题,而是韩国的父权中心和男权社会,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生存和根基。小说中女主的父亲用暴力逼迫女儿吃肉,说如果你不吃肉,以后就会被别人吃掉。这种令人浑身冷汗背脊发凉的语言绝非是什么素食主义或者吃素的问题,而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我说她的立意高远,力透纸背。《素食主义者》的中文译名完全就是把她的文学意志庸俗化。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国内是哪家出版社搞出来这样的译本,结果发现这部小说在国内出版过两次,分别是2013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素食主义者》(封面上写的是:“直接呈现精神障碍者的观感世界”),和2021年磨铁铁葫芦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素食者》(这个译名不如《吃素者》准确,但也可以了)。估计是重庆版的版权到期后,磨铁拿到中文版权重新翻译出版。同一部作品,编辑的水准高下立现。

针对重庆版的那句封面描述,我已经无语了。因为出版社的编辑估计认定了这部小说中拒绝吃肉的女主就是个神经病(小说中她的确被家人送去了精神病院),所以才会写出来“精神障碍者”这样的主题。相比之下,磨铁版的封面上则只摘录了小说中的一句话,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最核心的重点:“你现在不吃肉,这世界上的人们就会吃掉你。”(小说中女主父亲的话)

说到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就是这部小说中“吃肉”或者“吃人”这样的内容,和鲁迅狂人日记里的“吃人”完全是两回事。鲁迅的“吃人”批判的是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制度,而韩江批判的并不是某个制度或者说韩国的历史,韩江的着眼点更加宽广,她看到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根基性的问题。或者说,她的思考并非原创,而是将诗人李箱的思考发展了下去:她想知道为什么李箱认为“人类应该是植物”。

——而不是动物,或者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畜生。

我本来想重点介绍韩江在《吃素者》之后写作并出版的那几部小说,也就是让她获得诺奖的作品。因为正如我所说,《吃素者》是她30-33岁之间创作的,属于她早期的作品,而她真正厉害的作品是后面也就是最近几年的小说,也就是她43岁以后的作品,更加力透纸背。但行文至此,我连《吃素者》的主题都还没讲完,只能在这里点到为止。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韩江2013年出版的小说《人类行为》,这部小说讲述的是1980年,发生在韩江曾经的故乡,韩国光州的一场军警镇压和大屠杀的故事。这次屠杀发生在19805月,而当时年仅9岁的韩江和她的父母家人在19802月就已经搬走离开了光州 ,所以作者本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这起事件。多年以后,三十多岁的韩江再次回到童年的光州,以调查和回忆的方式创作了这部关于光州大屠杀的小说。买不到中文书,我只在网上看了下内容简介,给我感觉有点类似白俄罗斯诺奖得主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文学《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而韩江小说的切入点和结构都更加小说(这是废话,但不得不说)。

当初我在看《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时就拍案惊奇,感叹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虚构的小说去重写这个非虚构的故事,但韩江却在《人类行为》里做到了,所以她牛逼。而且她在小说的技巧和功力上完全不输给阿列克谢耶维奇。写小说的人都知道,越是这种完全真实的现实故事,要写成虚构的小说,就越困难。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画鬼容易画牛马难的问题,而是如何将一个世人皆知的现实故事或者说新闻案例写成一部小说,并且还能够打动人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方方写了个武汉的流水账日记,然而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一个身临其境的中国作家能够把那段故事写成一部精彩的虚构的小说。用虚构的方式去写非虚构的故事,如果你不想写成故事会版本,或者是煽情的琼瑶剧版本,而是一个精彩并能够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小说,这种难,绝对是难于上青天。

抛开韩江的思想深度和她文学造诣和小说技巧上的高度不谈,韩江的文字或者说文笔,哪怕是经过了最糟糕的翻译,也仍然是惊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能够一字不落地读完她27岁时写的一个短篇小说的原因。有些东西是她先天的天赋,比如她小说文字中的诗意,和她简单透明却能让我欲哭无泪的诗歌,有些东西则是她后天锻造出来的,比如她对人类行为和人类集体命运的悲怆与思考。她的作品就像欧美读者评论的:无一字浪费。整个欧美文学界一致对她赞不绝口,从最普通的亚马逊读者,到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我只能说,韩江非常厉害,她得诺奖绝非浪得虚名。

但我唯一有点担心她的是,看韩江自己说为了写这些小说,她经常头痛(是身体上的病痛)到无法正常生活,甚至有几年的时间里不得不停止写作。作为写作者,我深知这种痛苦的反噬,一言难尽。所以我没有她那么大的勇气,去直面这种摧心裂肺的深刻痛苦。韩江却做到了,并且仍然毅然前行。她才是真的猛士,用她最柔弱的女性的身躯,和最柔软的人性的温暖,挖出这个世界最残酷的真相,让我们面对,让我们前行。

 

 

2024.10.12. 伦敦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投稿的故事

斯年斯日 (2022年6月15日)

李文亮的生死线 (The Conspiracy Reasoning of Dr. Li Wenliang's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