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Confession / 认罪(A Theater review or Non-fiction)

Image
钟宜霖 昨晚在伦敦西区的品特剧院看了最新上演的《Consent》(《允许》)。这个戏简直太赞了,是我近两年来在伦敦看到的不可多得的原创佳作。剧作家Nina Raine是一个很年轻的女导演,1975年出生,今年才43岁。妮娜的父亲是个诗人,她本人则毕业于牛津大学文学系,平时她除了写戏,主要的工作是做话剧导演。《允许》是她创作的第四部戏,所以算不上高产,但是,就是太赞了。我没法详细夸她的戏哪里好,因为几乎哪里都好。如此有才华的女导演绝对前途无量,难怪剧院的门口整个招牌就是泰晤士报给这个戏评的五星剧评,称之为“现代经典之作”,绝非夸张。 这位英国女剧作家的的剧本虽然不多,但每个戏都是精品,戏写得是真好。网上关于她的资料非常少,而且我昨天纯粹是因为误打误撞跑来看这个戏的,因为有朋友退票才临时去看。《允许》这个戏的故事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有两对夫妻和一对情侣,六个人都是好朋友,然后他们三对都先后有了外遇。简单说故事就是这样。 就是这么一个再稀松平常不过的故事,甚至看上去都有些老套,毫无新梗,然而,就是这个巨大的然而。正因为故事本身平淡无奇,所以才更加彰显出这位青年女剧作家高明的手法和她卓越的编剧能力。她竟然能把这么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再平常没有的故事讲得如此扣人心弦,在剧院里的一分一秒,剧中人和观众的情绪都持续紧绷着,半点都无法放松。这才是她最难得的地方。 而且,这个戏讲的是一个当下的故事,整个戏的结构方式和表演形式也都非常地现代,然而却又很Classic,属于非常地道和经典的戏剧表现手法。怎么说呢,这是一种很微妙的组合,也非常地精妙。所以《泰晤士报》对它的评价非常准确,因为它的确就是:A modern classic(现代经典)。 在整个戏幕前休息前的前半场,我和所有的观众一样,几乎是被剧情吸引得大气都不敢喘的那种紧张。前半场的戏完全不输大家。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时间被耽误(下面我会解释)的问题,下半场从一开场就显得有些仓促,演员们的表演也完全没有了上半场时的那种沉稳和恰到好处的火候的拿捏,变得开始激烈起来。我不是说在戏剧冲突进行到高潮时演员的表演不应该激烈,而是,这种所谓的激烈反而在戏剧效果上,大大地削弱了故事进展到这里本身的戏剧性。 我不知道自己说清楚了没有,简单来说就是,戏剧冲突并不一定需要用两个人大喊大叫地吵架才能够表现得出来,...

《南方周末》【伦敦场景】4:《金牌律师》

Image
(图:新华社/欧新中文) 金牌律师 作者: 钟宜霖 2018-05-16 11:19:16 来源: 阅读 我在一家英国律师行办事的时候,偶然认识了那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也就是创建这家律师行的两位老板之一的詹姆逊先生。本来我要做的只是一个小事情,詹姆逊先生却仿佛是为了讨好我一般,从他的手下那里拿来了我的案子,亲自处理。是续办签证的手续,那时我还是一个留学生。 这家律师行已经开了四十多年,这位创始人之一的詹姆逊先生也已经七十多岁了。那以后我每次到律师行,都会由这位英国老绅士亲自接待,如此优待,不禁让他公司里诸多年轻的律师们对我刮目相看,还以为我是什么大人物。 那时我不过二十六七岁,而且刚来英国一年多,突然被众人尊重成这样,不由得也虚荣心膨胀起来。但我始终不明白的是,这位一个小时的律师费就高达数百英镑的金牌律师,到底为什么会接手我这个总共只有几百镑费用的最低级的续签案呢? 谜底终于在我顺利拿到续签的签证那天揭晓:十足英国老派绅士风度的詹姆逊先生在还给我护照,结束这个案子之后,立刻笑眯眯地问我:“我可以请你吃顿晚饭吗?” 啊哈!我顿时恍然大悟,而且,刹那间笑得我肚子都要疼了:原来他是想追我啊! 反正案子也办完了,请我吃顿饭怕什么,我当即爽快地答应了。詹姆逊先生非常高兴,立刻提前下班,跟几个同事交待了几句后,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趾高气扬地带我走出了这家位于伦敦黄金地段的律师行办公室——就像我已经是他的小蜜一样。 老人家难不成还是单身汉? 带着这个疑问,我和詹姆逊先生在一家米其林二星的日本餐厅共进晚餐。老先生当了一辈子的律师,自然对人生的一切事态都早已经洞悉得明镜似的,也可能因为他这种艺高人胆大的心态,他才完全不介意对我所有的疑问有问必答,知无不言。 “你这样约女生单独出来吃饭,而且还公然和我一起走出办公室,难道不怕你的同事或者老婆说你什么吗?”我大快朵颐地吃着昂贵的空运日本刺身,一面黄口小儿般地随口问道。 老先生看着我,笑眯眯地回答:“当然不怕。他们都是我的雇员。” “我是说,”我生吞了一口生鱼片,说,“你不怕这事传到你老婆耳朵里去?” 詹姆逊先生仍然微笑地看着我,等我顺利吞下去了那口鱼才说:“我和我老婆已经分居二十多年了,现在我是单身的,怕什么?” 我大惊,惊得我嘴巴都O了:“二十多年?那你干嘛不直...

《在伦敦》在出版过程中被政审删除的部分内容/Some censorship deleted contents in my novel, In London

Image
《在伦敦》这部小说出版的过程困难重重,可以说是我出过的书里面最最艰难的一本了。整本书最终出版出来的时候,我,我的责编还有出版社负责这本书的所有朋友都活活地累脱了一层皮。然而这当中很多事都是我作为作者完全无法控制或者改变的。具体过程我实在懒得啰嗦了,总之就是累死所有人,而且说真话,这部小说最后还能顶住重重压力出版出来,我都已经无比感激对我鼎力支持的江苏文艺出版社了。虽然在最后拿到印刷出来的成品书以后我才发现,除了旅瑞台湾作家陈文芬专门给这部小说写的序(因为某些太过复杂我无法言述的原因)在出版前被拿了下来,更让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原文小说里居然有大约一万多字也就是大概占到全书十五分之一的篇幅都: 被,删,除,了。 其实有些地方删得我还可以理解,就比如说下面我要发布的这一段,很可能是因为有敏感词或者是因为政审;但是另外有一些地方,我实在是想破了脑袋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删。因为那些部分根本完全不涉及任何政治和敏感词,完全就是在写摇滚乐。现在国内已经对摇滚乐非常公开了,电视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摇滚乐队的表演,不是吗?所以我真是怎么都想不出来,那些段落到底违反了什么出版的法规,会被整页整页地删? 总而言之,我在看到成书以后的内容时感到非常费解,完全不明白这部小说为什么会被删这样。但不管怎么样,现在书都已经出来了,我再说什么也没用,只能就这样了。现在我之所以想在这里把部分未删节的原文发布出来,纯粹只是为了给读者们一个解释:就是如果当你们看书的时候,看到书中的某些段落觉得莫名其妙,前言不搭后语的时候,请千万不要以为是我这个作者在发神经,或者是水平太差所以写些没用的废话,或者干脆就是我逻辑混乱----就好比现在书中第34小节的这一段,在被大幅删除之后,这一整段文字的逻辑就都删没了,变得毫无意义,读者读起来很可能会觉得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这是在搞什么: 图:长篇小说《在伦敦》(P172-173) 而实际上呢,书中第34小节的这段原文,本来是下面这个样子的。这只是小说中被删除的其中某一小节的全文,而且大家从这一段原文里应该可以看到,其实我根本没写什么会被官方禁止的东西,而且还真的是一腔爱国之心啊,哈哈哈。。 下面就是长篇小说《在伦敦》某个被删除段落的原文版: 34.在夜班巴士上 On the ...

A Dream Record & another

Image

OK, finally, it comes: In London (my latest published novel)

Image
Apologise to all my readers who have been waiting for so long.. The publishing contract was signed in Feb last year when I was travelling in Sydney, south of the earth, the novel was signed to be published in August 2017, however it finally comes out just now, March 2018, plus even not yet now, as Amazon still needs 3 more weeks to get those books from my publisher and to send to readers. In the past six months when the publishing issue was taken on place for many unexpected reasons, trust me, I have fighte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and even went through all senior positioned people such as the chairman of the PLC pulbishing house, however, I am sorry to say, my effort couldn't make any chances, and even made things worse: because right now what you can read from this book/novel, for the well known publishing censorship in China, there are more than 5000 words being deleted straight away from my original script, due to relating to some poitical and government movement (such...

【伦敦场景】3:伯爵大人

【伦敦场景】伯爵大人 作者: 小说家   钟宜霖   (现居伦敦) 2018-01-03 16:48:25 来源: 阅读 标签 伯爵 伦敦 大家都说他是伯爵大人,从他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头衔。 他邀请我去他家吃午饭,带我参观了他位于伦敦市中心最黄金地段的富豪街区四层楼高的独立豪宅。不是公寓,是永久产权的独栋,修建于爱德华时期的历史建筑,价值人民币几个亿。 “我二十年前买下来的,以前这里是某个国家的驻英国大使馆。”伯爵大人在带我楼上楼下地参观这套他一个人居住的豪宅时说。 “这么说,这些装修都是你自己设计的咯?”我四处张望着,像进入了一个巨大迷宫的小兔子。因为房子太大,房间太多,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也不完全是,”伯爵大人笑了笑。他今年不过四十五六岁,还很年轻,笑起来非常俊朗迷人。 也许这就是他至今未婚的原因吧。拥有贵族头衔和伦敦上流社会的顶级豪宅,却仍然单身的伯爵大人。 “怎么样,你喜欢吗?”他微笑着,看着我的表情。 我点点头,虽然心里仍然对他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当然喜欢。这么敞亮的挑空大客厅,至少有五米高吧?” 伯爵大人得意地点了点头:“六米五。” 参观完整栋楼,伯爵大人带我到三楼单独的饭厅坐了下来。 “你想请我吃什么?”我开始幻想会不会像电视剧里表演的那样,有无数男仆端着盘子前来送餐。 “我订了外卖,刚才已经送来了。”伯爵大人说着,开始亲手去餐厅隔壁的厨房准备午餐。 我有些惊奇,忙起身跟着他跑了过去,帮他从外卖的盒子里把热乎乎的饭菜扣到镶嵌着18K金丝的大白瓷盘里。 “看,知道你要来,我特意订了上海滩餐厅的中餐。”伯爵大人笑眯眯地说。 我开始感觉自己像个小红帽,正在面对一只温顺得像小狗一般的大灰狼。 “谢谢,谢谢。”我同样笑嘻嘻地回答。心想,我才不怕你呢,反正有什么问题的话,吃完饭我可以兔子一样撒腿就跑啦。 更何况现在还是中午,强烈的阳光从巨大的玻璃窗外直射进来,整个餐厅一片明晃晃的白昼。三楼的窗外,老邦德街繁华忙碌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距离各种林立的顶级名牌店铺咫尺之遥。 我和伯爵大人坐下来开始共进午餐。因为是中餐,我们用的都是筷子。 “没想到你还会用筷子。”我恭维他说,“而且你用得还很不错。” 他看着我一笑:“我很喜...

【伦敦场景】1-2:《干洗店》·《超市女性》

Image
【伦敦场景】干洗店·超市女性 南方周末    作者: 钟宜霖   2017-11-08 23:57:41   查看源网址 干洗店 ​​ 在英国伦敦,人们在超市购物(资料图)(新华社/路透/图) 我去街角的干洗店取衣服。 我顺手想拉开门,却发现拉不开,正想推门,站在落地玻璃门口的一个小男孩从里面为我拉开了门。我赶紧推门进去,笑嘻嘻地对他说: “真是个好孩子!谢谢你啊。” 男孩眨着黑亮亮的眼睛,看着我笑了。他是个七八岁左右的穆斯林小孩,深棕色的皮肤。店内,他的母亲,一个穿着印度传统纱丽长袍的胖女人正坐在靠门右侧的缝纫机前,制作着裙子一类的东西,他的父亲则在大门对面一个两米高的巨大的干洗机旁边,开着洗衣机门,正往外拣洗好的衣服。 听见我这个新来的客人一进门就夸他们的孩子,夫妻俩都不由自主地笑了。正午的阳光从玻璃门外直射进来,光影浮动在巴掌大小的干洗店柜台上,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我来取衣服。”我走到柜台前,从手袋里取出小票递给掌柜的,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印度男人。 他放下手上正在收拾的衣服,接过小票看了看,开始去干洗机旁边的衣架上查找。 在这个空档,我回头看了看刚才为我开门的那个小男孩,只见他还靠在门边,手里拿着一块抹布。 “他几岁啦?”我问。 “八岁。”店主人说。他的妻子在阳光中再次微笑了一下,继续缝着那条鲜艳的印度纱丽。 “他真乖。”我不禁说,“这么小就这么懂事了,还知道替你们招呼客人。” 店主人在林立的衣架和贴着各种标签的衣服套中寻找着小票上的号码,回应我说:“今天星期六,不用去上学,所以他跟我们在店里玩。” 说话间,他已经找到了我的衣服,取下来拿到柜台前,问我:“这是你的衣服,需要用袋子装起来吗?” “不用,我家就在拐角,两分钟就走到了。”我收了衣服,转身要走的时候,居然看见那个小男孩现在已经站到了他妈妈正在工作的放缝纫机的柜台上,用那块抹布擦着门框顶上的灰尘。一个小小的身影站在一米高的柜台上,擦着头顶的玻璃,背景是落地橱窗外繁忙的街景,这幅画面,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天哪!他居然这么小就帮你们做事了?还会擦玻璃打扫卫生?”我惊住了。 店主笑道:“是他自己要做的。” 我对这孩子的家教感到惊讶得不行:“他怎么这么懂事啊?一般像...

In London (A novel) is coming out in Nov 2017

Image
In London (Novel) book cover My new book is coming out this month in China, it's a novel I wrote 12 years ago, in London, and the title is 'In London'. Published by Jiangsu Literary Publishing House. When writing this novel in March 2005, I was just a graduate struggling to find my first job in this city, and living in London as unemployed. The story is about a group of unemployed adults, same as me, but they are all English, the local residences. They are artists, writers, rock band singers and musicians, photographers, etc.. The only thing in common between they and I is that we are all jobless and poorest in this glamorous city, whilst the only thing left in our lives is our hope. Most reviewers and literary editors wondered why John, the English man and Juliet, the Chinese girl didn't fall in love in this book, however in my own view, that is all this story about. It is hard to understand, and if you want to find out the answer, you will have to read th...

How long does it take me to write a novel? --with my novel list

Image
London Single Diary (2009) This is the Chinese version I tweeted today; blow is the English version. 突发奇想,总结一下我过去每部长篇小说所用的创作时间: 14岁:《拥抱朝阳》:一个半月(16万字) 16岁:《阳光雨季》:一个月(13万字) 19岁:《言情故事》:两个月(20万字) 21岁:《非一般爱情》:两个月(18万字) 22岁:《后现代生活》:两个月(23万字) 23岁:《北京北京》:两个星期(20万字) 25岁:《伦敦单身日记》:三年(24万字,因为是写了三年的日记) 28岁:《伦敦爱情故事》:七天(20万字) 28岁:《唐人街》:七天(15万字) 28岁:《文本生活》:七天(18万字) 29岁:《伦敦单身女郎》系列:五年(五部共150万字) 2015年写的首部英文小说:六个月(英文30万字) 2017年刚写完的这部长篇:三个月(52万字) Summaries the writing time for each of my novels At the age of            Novel Title                           Writing Time          Word Count(in Chinese)            14            Embracing the Sun                    1.5 months               160K     ...

为什么石黑一雄这次没得布克奖,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Image
《被掩埋的巨人》这个小说,我在亚马逊上买了英文版,但是因为现在石黑一雄的书脱销得很厉害,亚马逊网站上写的是一个星期之内送货,到现在都已经六天了,书还没给我送到。这是题外话。我为什么这个小说特别好呢,因为石黑一雄他以前写的小说,他每一部小说都是在创新,都是在突破他自己,他每一本书写的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部小说我为什么还没看,因为我很久都没有关注他了,在此之前他十年都没有出小说啦。这个小说是2015年在英国首版出版的,然后瑞典和中国都是2016、17年翻译出版的,所以特别地新,要不是这次他得诺奖我都没注意到。我个人认为啊,我认为他这次得诺奖就是因为这部小说。因为他前面六部小说其实都写得不错,但是都没得过奖,这部小说一出来就得了。 所以我认为他这部小说应该就是,前面他可能一直都是在积累积累积累,但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就是压倒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这个小说应该是他所有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而且我看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简介,认为他这个构思也好,整个故事的设置也好,都是一个非常牛逼的作品。因为我现在没有看到书嘛,所以也不能多说。但是我搜了一下,这本书在英国的反响特别奇怪,石黑一雄他是个非常好的作家,他在英国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家。他之前的六本书,可以说每一本,大概从《长日留痕》之后,《长日留痕》是他第三本小说,获得了布克奖,从那之后,他出版的每一部小说都会被布克奖提名。但是,唯独只有这一本《被掩埋的巨人》没有被布克奖提名,连long list那个长名单都没有。对于他这个级别的作家来说,这简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而且这次他获诺奖以后,其实英国的媒体报道,BBC啊泰晤士报啊什么的都有报道,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没有像以前那些作家,甚至都没有鲍勃迪伦得奖那么火。也没有品特以前那么火,还有莱辛等等,我说的是那种大篇幅的正面报道。所以英国人对这次对石黑一雄得奖的这个情绪啊,非常的微妙。就是他不是很满意的,但是他不会明面上说出来。英国人就是这样,我不高兴,但我也不会驳你诺贝尔奖的面子,所以我也不会说出来,那我就什么不说好了,我就简简单单例行公事地报道一下就好了。 当然也有很多电视台媒体啊什么的,都跑到石黑一雄家里去采访什么的,然后石黑一雄他自己呢,其实他是一个很纯粹的小说家。他根本不管你外界怎么评价他的作品,他也不管得不得奖什么的。所以他回答那些采访什么的,都回答特别好...

Re: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2017诺贝尔奖#写个帖子答瑶草兄,顺便随口胡说几句,以下纯属个人观点。 @瑶草:@钟宜霖 这句颁奖词怎么翻译呢? ——那我就先翻译下这句授奖词:“Who, 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 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 FT中文网的翻译是:“他在具有巨大情感力量的小说中,揭示了在我们对于与世界的联系的错觉下存在的深渊”。我翻译为:“他,在那些极具感情张力的小说里,揭示了我们与这个世界虚幻的联系感之下的深渊。” 这个句子中核心的illusory这个词,我不同意翻译成错觉,因为它的词义是虚幻,虚无感的意思,而并非错误的感觉。换句话说,就好象我们看一本玄幻小说,总不可能说那些神仙妖怪全都是错觉吧?又比如当我们做一个梦,在梦境里的那些感觉,也不能说是错觉,只能说是幻觉,虚幻的世界,对吧?两个词义的区别就在这里。所以说,文学翻译完全是另一种翻译。 回答完瑶草出的问题,现在说说我个人对石黑一雄获奖的感觉。第一时间听说获奖的人是他,我就哈哈大笑,因为可以铁定村上明年连陪跑都不用再陪了。我个人非常不喜欢村上春树的小说,每年中国美国各方媒体翻天覆地地拿他炒作,年复一年地炒,看得我都快吐了。求你们饶了村上吧,人家都那么大岁数了,就是一个有点理想的文学男青年而已,经不起你们这么逗他的,好吗?我为什么不喜欢村上?因为他就是个写男版言情小说的主啊,我怎么可能会喜欢他?看他我还不如看琼瑶去,个人口味,ok? 然后第二个感觉,就是既意外,又是意料之中的不那么意外。意外的是,前几年英国的戏剧家品特刚得过奖,后来又是英国的莱辛得了奖,按理说不会这么快再轮到英国人了,结果大英帝国的人才就是济济啊,又得了一个。英国的移民三雄奈保尔,石黑一雄,拉什迪三个人,现在前面俩都得了诺奖,不过呢,因为被教主追杀的关系,我估计第三个拉什迪也不太可能得奖了,虽然他的小说写得超好看。老实说,三雄里面,我最爱的就是奈保尔,其次拉什迪,最后才是石黑先生。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我来自中国吧,石黑一雄的文风真的很东方味,所以我这个东方人读起来太过熟悉,无惊艳之感,但对西方人来说则正好相反。村上说石黑一雄的小说“自然而亲切”,真没文化,要...

Shanghai Daily: Chinatown’s invisible residents

Image
《唐人街看不见的居民们》|Chinatown’s invisible residents A screenshot of a map showing Chinatown in central London’s Soho. Home to Chinese restaurants, bakeries and other Chinese-run businesses, it is a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Zhong looks beneath this surface in “Chinatown”. 《上海日报》的英文报道:《唐人街看不见的居民们》(作者:须勤  中文翻译:钟宜霖) Chinatown’s invisible residents By Xu Qin | August 30, 2015, Sunday | ILLEGAL immigrants have rarely been welcome in any place, at any time in history. And by their legal status — or rather lack of it — they are often invisible to much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non-citizens. “Most people have only the faintest idea of how their life is ‘under the radar’ because, as part of the subaltern class, they tend to hide away from the public eye, and are thus invisible,” writer Zhong Yilin told Shanghai Daily at a recent interview. 非法移民历来很少会在任何地方收到欢迎。由于他们的法律身份--或者说缺乏合法的身份--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一个看不见的群体:非居民。 “大多数人对这个神秘群体的生活一无所知,作为底层群体的一部分,他们大多都会试图躲避公众的视线,所以才会变得看不见。”作家钟宜霖在...